第二章 文獻探討
中國笛:笛子,又稱竹笛,中國傳統樂器。最早被發現的笛為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7孔骨笛,約有7000年歷史。笛子在民間音樂、戲曲、民族樂團、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,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。笛子多為竹製作,主要為苦竹與紫竹,近來也有使用湘妃竹,也有以木、玉等材料製笛。閩南語稱笛為為品仔或品簫。
1.笛子分類:笛子按地域分可分爲南方曲笛和北方梆笛;按材料分可分爲竹笛、石笛和玉笛。用竹子制作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,因此最常見的是竹笛。
◆梆笛
流行在中國北方,因伴奏北方戲曲一梆子戲而得名,又稱短笛、或戲稱「小鬼笛」。管身細短,發音清亮、高亢,最能表現北方 人豪邁爽健的性格。一般所指的是 F 調笛、 G 調笛和 A 調笛,當然 還有更短的 bB 調、 C 調笛也算。演奏時常用滑音、歷音、剁音、花 舌、吐音等技巧,音樂華麗多彩、鏗鏘有力。
◆曲笛
曲笛(長膜笛),又名中笛、市笛、扎(紮)線笛、班笛、蘇笛(盛產於蘇州,故又有“蘇笛”之稱),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,適宜獨奏、合奏,是昆曲等戲曲音樂、江南絲竹,蘇南吹打、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。主要流傳於南方,用於崑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(如江南絲竹),故又稱崑笛。音調渾厚圓潤,柔美流暢、講究運氣的綿長,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。常用的有C調曲笛、D調曲笛與中音笛(E調笛)。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、精致、華麗,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。音色潤麗、清晰,音色控制、強弱對比自如,並多應用笛子上的“喚音”、“送音”、“打音”、“倚音”、“顫音”等技術,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,盡量少用吐音斷奏。
◆小梆笛(小笛)比梆笛更短更高音。通常大約是C至D調。
◆大笛亦稱為低音笛,有笛膜,但比曲笛長和低音。(調性為Bb至F)。
◆新笛(橫簫,十一孔笛)是沒有膜孔的笛,是近代民族樂團的產物,在樂隊中起著協調的作用。
2.徐曼妮
笛簫演奏家,5歲習鋼琴(琴齡27年)、9歲習笛。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一貫制中國音樂學系,先後師事楊萬得老師、于興義老師、葉紅旗老師、潘柏安老師及陳中申老師。
在校期間副修鋼琴、中阮、作曲。
具有鋼琴伴奏參與音樂會及音樂比賽之經驗。
曾於基隆市長青合唱團鋼琴伴奏。
個人音樂出版品:
2018年與國寶級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女士錄製「廖瓊枝的聲音美學」專輯,於專輯中擔任笛子。於2019年2月出版。2013年12月赴北京錄製由盧亮輝作曲、唐建平監製的「袍修羅蘭之笛子套曲」雙CD專輯,全長約120分鐘。
2011年4月赴杭州與浙江管絃樂團合作錄製由劉錫津作曲,閻惠昌指揮的「冂的世界笛協奏曲」,全長八十分鐘。
2010年1月赴北京與大陸知名聲樂家喻越越、柯綠娃合作錄製由唐建平作曲的《路-The Road》音樂劇CD,專輯入圍第22屆傳統藝術類金曲獎。
重要演出經歷:
2018年11月與蒙古國家愛樂樂團於前總統恩和巴雅爾(Nambaryn Enkhbayar)座前音樂會演出。
2018年7月指揮劉江濱帶領新竹青年國樂團於竹塹國樂節-夏日狂想首演盧亮輝作曲「蒙古之翼」笛協奏曲。
2017年8月21日受邀於蒙古國烏蘭巴托,世界首演蒙古國寶級作曲家DAMDINTSEREN Jantsannorov為笛子、馬頭琴所作的「海洋與草原」一曲。22日於「蒙古國立兒童中央圖書館」(Mongolian Children Central Library)演出笛獨奏,23日受蒙古前總統恩和巴雅爾之邀,於首都第一學府―蒙古國立大學世界首演「蒙古之翼」笛協奏曲,廣獲好評。
2015年2月與舞蹈家們舉辦「袍修羅蘭」音樂會。
2012年9月受邀以色列,於KfarSaba─特拉維夫大學演出笛獨奏,並獲頒第三十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傑出音樂家貢獻勳章。
2011年10月赴捷克首都布拉格,為捷克國家筆會會長戴德切克(Jiri Dedececk)演出笛簫獨奏。
2010年5月18日於新德里遠東中心笛子獨奏,獲印度阿布杜.卡藍總統(Abdul Kalam)的高度讚許,翌日受邀於南方大城清奈市安納大學笛獨奏,卡藍總統親自為其披上象徵榮譽的紫巾肩紗。
2010年12月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「路」交響音樂詩(全球首演),擔綱笛主奏,印度卡藍總統親自前往聆聽。
2009年10月6日赴捷克國際筆會,於捷克國家圖書館──克萊門特諾姆(Clementinum)擔綱演出《丹青仙子》笛簫與古箏雙協奏曲及笛獨奏。
2008年12月於斯洛伐克國際詩歌節,首都布拉提斯拉瓦──阿斯托卡劇院(DIVADLO ASTORKA)擔綱笛獨奏;並赴中歐文藝節登臺演出,受邀於匈牙利國家文學博物館──「歐洲詩歌之夜朗誦會」笛獨奏。
2008年8月受邀在當時現任蒙古總統恩卡巴雅爾座前演出「圓相世界」。
2008年6月與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擔任笛協奏「丹青仙子」。
2008年5月於板橋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獨奏會「徐曼妮笛子獨奏會」。
留言
張貼留言